新能源汽车大跃进时代,智能化必不可少,汽车销售人员推销某款中高端车型时,不少会提及智能座舱,显得这款车高大上,但是,大部分车只是多了几块大屏,这可不是智能座舱。
虽然大家都在提智能座舱的概念,但是由于智能座舱是一个复合型概念,涉及的细分技术种类繁多,对于智能座舱的定义业界并未形成统一,也没有明确的标准;各家对智能座舱的开发方向和理解也不尽相同。
通俗地讲,智能座舱的终极目标就是打造家庭和工作场所之外的“第三个家”。就好比手机最原始的功能只能打电话和发短信;汽车的功能也早已不局限于出行,智能更体现在我们买车不用再去阅读使用说明书,弄懂车上的诸多按键如何使用,智能座舱应该更像一个私人助理,在我们上车前、坐在车上、下车后全程为我们服务,我们只需一句话甚至一个动作,智能座舱就能给予满意的应答。
现阶段宣称搭载智能座舱的也仅在智能助理阶段,随着智能汽车在AI算法、智能驾驶上的不断发展进入了L3级自动驾驶正在向“人机共驾阶段”前进。
接下来一定是协同发展,只有自动驾驶、车联网、OTA升级等全方面的进步,智能座舱才能达到理想的水平。
硬件和软件必备,所有支持强大的算力,可靠先进的芯片必不可少,大容量储下载PG电子游戏的步骤是怎样的?安装复杂吗?存器、功能安全、车规级的各类传感器(摄像头、雷达)。大家认为这里面最成熟的中控屏吗?现在的车机唤醒、反应慢,甚至卡屏、死机常见,这是智能座舱首要解决的问题。
驾驶员/乘客面部识别类:包含人脸识别(涉及开关门、驾驶模式选择)、人眼识别等
座舱声音识别类:实时语音监测、声纹识别、语音性别识别/年龄识别等(精准度要求极高,现在的车机系统语音识别只是摆设),设计安全驾驶,没有成功率可以商量;
接下来就是执行层,相对于识别乘客的需求,执行层也同样重要。这就需要更多的域控制器,实现车辆各个模块的统一联合控制。
这点各个厂家分歧较大,比如激进的特斯拉,只要一块中控屏,还取消了百年不变的仪表;国内更多的厂家只想搭载更多的屏幕,如果有地方,直至可以装一个大尺寸的电视。却很少做到真正的多屏互联,反而要客户花费时间去学习各个屏幕的操作。未来的汽车,我认为屏幕会更多,很有可能超过10快,但这些显示屏的初衷一定是未来乘客更好的体验感,不用去各个控制。比如智能后视镜、透明A柱等一些新技术。
虽然也属于HMI,抬头显示被各个厂家独立发展,积极探索的一个领域,可以想象,这种不占用空间的虚拟成像技术更适合搭载在汽车上。使得驾驶员在目不斜视的情况下,就可以直观地掌握车辆状况,并根据导航、安全提示等信息操控车辆
真正的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一定是解放双手的,语音识别是目前看来最好的方向,虽然现在车机的语音系统做得做得不尽人意。人们有理由相信,随着该技术在消费电子等其他领域的磨砺和迭代升级,最终成为座舱中的标配,也只是时间的问题
智能座舱应该是包括“感知、思考、行动”在内的一个完整的自动化系统,还能够像伙伴一样了解用户、懂用户,帮助用户一键打包出行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