将在智能座舱领域推进自研,正在扩建智能座舱的研发团队,包括研发、产品管理、测试等相对完整的职能。目前该团队已有接近280人的规模,部分岗位仍在扩招。
报道指出,阿维塔是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「Hi」模式最早的一批合作者,前者至今的四款产品均采用华为的鸿蒙座舱。
阿维塔有望在2026年之后的一些海外车型上,搭载自研的下一代智能座舱,实现AI大模型等前沿技术在智能座舱的搭载。报道还透露,此后的阿维塔产品节奏将会加快。2026年后的几年内,阿维塔计划每年都推出不止一款全新车型。
阿维塔与华为的合作被视为“天作之合”。通过HI(Huawei Inside)模式,华为深度介入阿维塔的智能驾驶与座舱研发,使其快速推出阿维塔11、12等车型。
然而,华为技术授权费的存在一直严重挤压阿维塔的利润空间,同时,华为数百人团队主导技术研发,阿维塔沦为“硬件组装厂”。其研发投入占比仅8%,远低于行业15%的平均水平,核心技术控制权旁落。
当然,阿维塔12与华为深度合作的问界M9智能驾驶体验高度相似,但品牌价值却相去甚远,用户口碑因车机卡顿、APP混乱等问题持续承压。
其中,从“轻资产”到“重研发”智能座舱研发团队扩至280人,涵盖研发、产品、测试全职能,规模相当于次头部新势力。目标明确,2026年量产搭载自研AI大模型的智能座舱,支持多模态交互、用户数据自主可控。
在技术路径上,SDA 2.0平台的“数字底座”基于长安SDA 2.0架构开发下一代车型(如代号F618的SUV),该平台采用六层架构软硬解耦+中央环网式通信,支持算力200-1000Tops,显著提升系统效率与安全冗余。技术融合:自研座舱与长安天枢智驾系统深度协同,通过用户数据闭环优化算法,形成“智驾-智舱”技术飞轮。
自研智能座舱绝非坦途,在复杂驾驶场景下(如突发噪音、模糊语音指令),确保AI交互的准确性与稳定性。参考理想汽车Mind GPT案例,其任务执行准确率98.7%,日均交互1.2亿次,间接提升用户留存率。
同时,实现V2X通信协议标准化,确保与道路基础设施的数据传输效率与安全性。应对网络攻击风险,建立ISO 21434全生命周期防护体系。
当然,尽管推进自研,阿维塔与华为的合作并未破裂,而是转向更务实的战略协同。
目前,华为引望子公司股权变更为华为80%、阿维塔与赛力斯各10%,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任副董事长,深化利益绑定。智能驾驶预计继续使用华为乾崑智驾方案,营销及生态服务(如华为超充、云应用)合作深化。华为技术仍具行业领先水平,阿维塔需在部分领域(如智能座舱)实现突破,同时在智能驾驶等领域保持合作,形成“竞合共生”关系。
无疑,阿维塔的战略转向,折射出中国车企的集体觉醒,蔚来NOMI、理想Mind GPT等案例证明,自研智能座舱可显著提升品牌溢价与用户忠诚度。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从“技术供应”转向“生态共建”,如华为与阿维塔在股权、人事、技术层面的深度绑定。通过自研实现数据闭环,优化智PG电子和其他游戏平台相比,有什么不同之处?能驾驶算法,形成“智驾-智舱”协同进化,是车企突围智能化的关键。
当阿维塔宣布扩张研发团队、自研下一代智能座舱时,这家由长安汽车、华为、宁德时代三方背书的新能源品牌,正悄然撕开“技术依赖症”的裂缝。阿维塔的“去华为化”战略,在智能座舱的竞技场上,它必须直面技术、成本、市场的三重考验。